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海珠动态 > 部门要闻

创新景区生态建设,精心营造自然生境

时间:2017-11-28 16:25:00 阅读数:
字体:[大] [中] [小]

      五年来,海珠湿地从一片荒废的“万亩果园”转变成一座水秀果香的“最美城央湿地”,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排头兵,这一切发展成果离不开海珠湿地人的锐意进取、拼搏创新。作为海珠湿地对外展示的窗口,景区内的工作尤为重要,大到公园的整体形象,小到接待人员的一举一动,再到景区内的一草一木,都需要景区工作人员的精心营造。海珠湿地景区管理部在区湿地办的统筹领导下,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打造生态、自然、美丽的海珠湿地。

一、创新机制,提升景区自主性

(一)保洁绿化自主化管理

      开园以来,园区保洁及绿化工作皆由外包单位负责开展,通过总结评估,各项工作成效均未达到预期效果。经多次研究,景区管理部提出保洁、绿化自主化管理模式,增设保洁绿化组,自主招聘工作人员并采购物资设备,自主承担园区所有保洁、绿化工作项目。依照我办现有管理体系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这有利于对部门内各项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保证各部门沟通有效,避免相互推诿,逐步实现管理无疏漏、工作无死角。此外,可定期对保洁、绿化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彻底改观保洁工作成效及绿化景观效果,提升园区对外形象。同时亦可于日常工作中定点、定量掌控清洁剂、农药、肥料等各类化学用品的使用情况,逐步强化各工作人员环保意识,有效降低作业过程中对湿地环境的污染破坏,维护湿地生态平衡。

(二)播种育苗自主化操作

      海珠湿地生态组成的很大部分是花草树木,每年对其的需求量非常大,过去依靠购买小苗完成园区的绿化与生态展示,这种做法虽然方便省事,但却消耗不少资金。于是景区管理人员开始动脑筋,每年海珠湿地的花卉会结大量的种子,单是油菜花种子就高达几百斤,再者海珠湿地的农技人员身怀绝技,育苗等工作不在话下,“原材料”和专业的农业技术都具备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于是便开始自主播种育苗之路。这一方面节省了采购成本,资金使用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发挥海珠人自身农技特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橘子花自主育苗

二、 拓展探索,构建良性生态系统

(一)废物处理无害化、资源化

       1.废弃苦草沤肥 湿地一期中心湖中种植大片苦草以恢复水体自我净化功能,由于苦草生长迅速,需对其定期进行抽疏处理。2017年夏初,景区尝试将打捞出的苦草堆放于果树下进行发酵沤肥,为果树提供所需养料。目前,一期片区正扩大试验规模,将打捞出的苦草堆放于入口车道、花桥两侧等绿化带中进行发酵沤肥,并于下一步将苦草埋入植物根部,进一步验证其肥力效果。苦草沤肥的做法既减少绿化垃圾外运成本、降低肥料采购费用开支,亦对土壤进行改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湿地一期片区利用苦草发酵沤肥

      2.废弃材料再利用 园区日常保洁、绿化管养、果树养护、设施维护等各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树枝、竹竿、纸板、木板、砖块等废弃材料,较之以往将其外运,今年起利用多种方法“变废为宝”,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同时亦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主要包括:1)维修组木工师傅以废弃木板为材料,经过重新切割、加工,做成若干大小各异的鸟屋,放置于湿地二期园区果树上,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及孵化点;2)利用木头、树枝、竹竿、砖瓦等各类废弃材料于园区各处搭建形态各异的生态塔,吸引青蛙等小型两栖动物及各类昆虫前来栖息,不同种类的动物根据各自喜好栖息于不同材质之中,构成小型生态系统;3)利用修剪的黄皮树枝编织生态篱笆,对草坪、花带进行围挡;利用枯死树干打造圆木栈道,以代替石板小径,节约物料成本;用废弃木板铺设沟堑,连接果基通道,方便果农进出;将倒木插入水塘中,供给鸟类歇脚;此类景观小品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同时亦兼具较高的观赏特性。

   

                                                           生态塔                                                                                            圆木栈道

                 

                                                     黄皮树枝生态栅栏                                                                              倒木景观

(二)打造适宜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1.开辟水稻试验田 一期园区开辟了3亩水稻试验田,播秧成熟一茬后,割掉上部稻穗,留下秧杆在此生成,实现一次插秧、两次收成,每年收获近1000公斤水稻,这不仅大大减少劳动力,使景观效果长期化,更能达到通过种植食源植物吸引鸟类前来觅食,增加园区鸟类多样性及种群数量之目的。除此之外,该水稻试验田还于湿地科普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熟水稻吸引鸟群                                                                             城市农耕活动

      2.营造滨水滩涂 湿地二期片区工作人员配合科教部于二期园区内开挖多处不规则滨水滩涂,通过营造多种水深环境及植被类型,吸引鸟类前来湿地觅食、栖息,进而形成不同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形成不同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生态群落。

湿地二期滩涂

      3.搭建生态浮岛 为了给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环境,景区部利用开阔的池塘水面,用竹木搭建起生态浮岛,上面种满不同类型的植被,将空旷的水面点缀得生机勃勃,以此吸引更多的鸟类,提高园区生物多样性水平。

生态浮岛

      4.清理繁杂植被 海珠湿地池塘上的观赏性荷花大批量繁殖,抢占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若是连根拔除其工程量非常大,于是景区部探索性地将露出水面的荷花割掉,减少其光合作用,这样既恢复水面景观,还能给其他植物腾出生长空间。白花鬼针草是入侵性物种,侵略性及繁殖能力特别强,有它的地方其他植物很难再生长,目前世面上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将其根除,但景区部还是凭借智慧将这一棘手问题化解了。将鬼针草人工拔掉后,迅速种上彩叶草等好生长的景观植被,让其抢占入侵植物领地,让其不能再生长。这种做法美化果园景致的同时为更多植物创造生长空间,实现物种多样化。

      景区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团队,由于工作细小而繁杂,不是仅靠领导分配任务、员工执行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遇到难题时,景区部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经验跟想法大胆提出来,让困难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一一化解。